• 1
  • 2
  • 3
  • 4

党史学习教育

人物长廊

抗日以笔做刀枪——东北抗联烈士姚新一

发布时间:2020-10-10  |  点击率:

  来源:吉林日报

  毛泽东主席签发的烈士证

  抗联烈士姚新一

  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袖标

  姚新一妻子关玉华

  佳木斯中学第一届共青团小组合影(一排右一是姚新一)

  81年前,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年前的1939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姚新一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年仅32岁。

  提起姚新一,许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他是魏拯民的挚友,“八女投江”烈士冷云的革命引路人,周保中妻子王一知的老师。为共和国流血牺牲的先烈,人民不会忘记。2015年8月,姚新一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日前,专家为记者讲述了东北抗联英雄姚新一的故事。

  少年心事当拏云

  姚新一,满族,原名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字瑶圃,1907年农历七月初七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兰旗屯的一个贫农家庭。

  姚新一在松花江畔长大,自小擅长游泳,锻炼出了一身强壮的体魄。1915年,姚新一8岁,父母节衣缩食把他送入本屯私塾读书,但得边读书边帮家里干活。1921年,14岁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城最好的吉林一中(即现在吉林市的吉林一中)。姚新一进入中学前后,正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全国范围内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大潮波及东北各地。吉林市当时作为吉林省省城影响和参与面都十分巨大,而一中更是成为接受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舞台。他从小就耳闻目睹了社会的不平等、人民的痛苦、军阀的争斗、列强的残暴,所以他热烈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并积极投入到省城青年的革命洪流中去。与此同时,他也尽量不耽误学业,因为深知父母供他读书之不易,所以对学业更加刻苦勤奋。曾当过他老师的唐赓老先生回忆说,姚新一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很稳重,态度和蔼,对人亲切,同老师、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

  1925年8月,姚新一从中学毕业,适逢省立第一师范(原吉林师范学院)招收初中教员专修班学员,他应试入选,专修文科。不料,父亲突然病故,经济难以为继,幸有亲属帮助,他才免于辍学。1926年暑假,由母亲做主,他与关玉华结婚。

  1927年农历五月初四,姚新一的长子降生。都说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最重要的经历是当父亲,而这年7月他也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他不仅当了父亲而且走出了校门,走进了轰轰烈烈的大时代。

  他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任教,当教员薪水不高,却也能维持家人的生活。然而,他的志向并非如此,他关心的是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为求学深造,他征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意后,于1928年又考取了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9年这所学校改为省立大学。在这里,虽然学业有长进,但还解决不了他的那些困惑。他的目标开始投向远方,终于他说服家人,中途退学,来到千里之外的北平求学寻求真理。

  战斗岂止在沙场

  姚新一的求学生涯是丰富的,他与抗联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是同窗。

  1929年7月,姚新一来到北平,先住吉林同乡会馆(现西单剧场),后经老乡推荐到北平弘达学院求学。在这里,他结识了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共产党员魏拯民。二人一见如故,共同的情怀和追求救国救民的理想,使他俩成为一生的知己。

  在魏拯民的带领、影响下,姚新一开启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他们二人甚至为反帝救国的工作方便一起租了间民房,在这里写标语、印传单,然后把这些宣传品藏在屋内青砖地下。他们常常是两三个同学上街,以问路、吵架为由把警察引开,再把传单向人群撒去。有时在人多的闹市,姚新一竟把标语贴在警察的后背上,这种恶作剧有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也有在青春里燃烧的激情。

  当时的北平,学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矢志报国的姚新一更难以继续坐在书斋里读书。他和魏拯民一起走出校门,迈入社会,积极参加北平的三轮车工人罢工、邮务工人罢工,以及门头沟工人、通州农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斗争。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着古都。北平地下党受“左”倾盲动主义的干扰,大批党员在行动中暴露,导致被捕、被杀。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姚新一丝毫不为之动摇。在斗争的实践中,他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1929年下半年,22岁的姚新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经中共满洲省委同意,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地下斗争,1930年夏秋之交,姚新一回到东北,到佳木斯桦川中学当英语教员。他的英文水平很不错,这一特长后来为抗联出刊物进行国际宣传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同年9月,他把家属也接到佳木斯,在这所中学,他巧遇也在这里教书的省立第一师范同学张耕野,并发展他成为党员。姚新一积极利用教课的机会在学生中传播进步思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讲演,声讨日本侵略罪行,号召群众抵制日货。为了唤起群众救国热忱,支援东北义勇军,他领着学生在街头募捐,排练话剧“红楼梦”在佳木斯大戏院公演。多才多艺的他在幕后代演员唱《葬花词》,唱得情真意切,深受观众的喜欢。

  在姚新一的宣传和启迪下,张耕野的妻子金凤英、妹妹张宗兰以及学生赵敬夫(白长岭)、冷云(郑志民)、陈雷(姜士元)等爱国青年也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日本侵略者与反动当局镇压抗日群众和进步人士,并开始注意桦川中学。不久,姚新一离开佳木斯,回到家乡吉林。为了寻找党组织,他先后到长春、延吉、安东(丹东)等地做过短期中学教员。

  依兰革命故事

  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是东北抗联重要活动地点和根据地,抗联三、四、五、六、八、九、十一军都在这里活动过。由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抗联曾在这里召开多次重要会议,研究讨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问题。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重要抗联人物都在这里活动过。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姚新一很早就在这里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4年8月,姚新一被党组织派到依兰县立中学任教。依兰是座古城,教育发达,进步知识分子云集,后来有人称这里是“东北小延安”。在这里,姚新一是国语课教师,所以他巧妙地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祥林嫂》《呐喊》等作品。大敌当前,他更是宣讲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和他们的事迹一样激荡着青年人的心。他讲得壮怀激烈,慷慨激昂,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燃烧,恨不得马上冲上前线驱除日寇。

  他还有针对性地向一些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苏联的十月革命道路,并指导学生主办《前线》刊物,刊登进步文章。在姚新一等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的辛勤培育下,依兰中学的不少青年学生如高禹民、杨孝(杨超时)、刘淑兰(林一)、王一知(郭维轩,抗联名将周保中的爱人)等人先后走向革命。

  1934年秋,姚新一同舒满贵、李大丕等人一起,在依兰中学创建第一个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同时还亲自指导依兰中学学生杨继懋、龚宝林创建了第一个团支部。截至1935年末,全县拥有抗日分会4个、抗日救国会23个。

  1934年前后,为了支援抗日武装斗争,粉碎日寇的经济封锁,姚新一领导的依兰县党支部组织抗日群众为抗日军筹集、运送枪支弹药、粮食、药品,传递情报、掩护抗日军战士转移。有时还直接参加武装斗争,配合抗日武装截军车,破坏交通,袭击警察,扰乱敌人。

  1935年初,他在依兰中学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依兰区委,任区委书记。同年8月,正式组建依兰县委,他任第一届县委书记。到1935年,依兰县除城镇里有党支部和党小组外,在农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倭肯河等地也都有了党的活动。同时,依兰县委还领导着桦川通河等地的党组织,共有党员100多名。中共依兰县委成立后,姚新一的家成了县委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也是他和他的家人最后的一段团聚时光。

  1936年秋,中共道北特委遭到破坏,白色恐怖笼罩依兰县城,很多党员、革命者被杀害,依兰县委也被暴露。面对同志、战友的斑斑血迹,姚新一潸然泪下,但却铿锵地说:“宁做中国鬼,不做亡国奴;头可断,血可流,炎黄子孙不可侮。”为了避免更多损失,经上级同意,由高禹民、刘振中等人组成新县委,高禹民为县委书记。同年12月5日深夜,姚新一按北满临时省委通知,来不及与妻子儿女告别,便同李大丕向抗联驻地转移。为了躲开敌人的搜捕,后经高禹民派人将他的家属送回吉林隐居。作为依兰县委的缔造者,姚新一怀着眷恋之情,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志和学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心心相印的依兰人民,踏上新的征程,来到抗日最前线。

  血沃中华肥劲草

  在丰满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有一本195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署名颁发的唐吉昆(即姚新一)烈士证书。姚新一的家人一直不知道烈士的情况,1948年末,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他们热切地期盼英雄回家,1949年4月,由周保中签字王一知的复信告知了烈士牺牲的消息。姚新一不仅是周保中军长妻子王一知的恩师,也是周最为器重的战友之一。他曾评价姚新一“思想颖达酷肆革命文学,对马克思列宁学说理论有深心研究,工作活动甚敏活,对革命事业及工作担负常能刻苦艰忍”。

  1937年初,随北满临时省委巡视员经过艰苦跋涉,辗转一天一夜,姚新一来到汤旺河沟里的密林深处,找到北满临时省委交通站。就在这,他将自己的名字由唐瑶圃改为姚新一。姚谐音瑶,新一蕴含对新中国的向往,这个名字也伴随了他生命最后的辉煌时刻。同年3月14日,姚新一出席了吉东党的扩大会议。会上决定成立吉东省委,并设立秘书处,由姚新一任秘书处长。

  1937年4月,姚新一带领省委秘书处4位同志,在三道通密林深处,选择环山面水之地建房,作为办公点。当地人叫“木刻楞”的小房子虽粗糙简陋,但是在姚新一的眼里,却比高楼大厦还要美丽。这不仅仅是因为出于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重新工作了!他对革命工作总是一往情深。姚新一在秘书处,除了负责起草省委文件,还要传达上级重要指示,接待各地负责同志、交通员和联络员,了解地方情况,分析敌情,当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同时,他还担任省委机关报《救国时报》和省委机关刊物《前哨》的编委。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他经常撰文、写诗、编歌曲,借以传达党的指示,抒发自己的激情,指导对敌斗争,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1937年9月29日,吉东省委在四道河子召开省委会议,30岁的姚新一被任命为省委秘书长,他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提高抗联战土的思想文化素质,他亲自组织上党课,编写宣传材料,组织开展文艺活动。当年的同志回忆说:“白天工作忙,秘书处的姚新一同志组织我们晚上上党课。在密营的火堆旁,教我们学习革命理论。”姚新一常和秘书处同志一起开荒种地、采摘野果、站岗放哨。战士们说,他不像一位大领导。抗联五军军医徐云卿回忆说:“姚新一同志在和我们战斗的日子里,没有架子,待人亲热,孜孜不倦地学习,忘我地工作,风餐露宿,同甘共苦,他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1938年初,抗联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和吉东省委在周保中率领下来到牡丹江下游的刁翎地区。日伪军连续向这里“讨伐”,姚新一带领省委秘书处的全体同志拿起枪,随同总指挥部转战南北。

  1938年夏天,日伪军开展“三江大讨伐”行动,抗联第五军在转移途中多次遭到敌人围堵。这时发生了著名的“八女投江”事件,以姚新一的学生冷云为首的8名女战士,为了保护师长和部队,仅用3支步枪吸引住了敌人,使大部队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被包围的8名女战士直到子弹打光,誓死不屈,最后挽手步入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壮烈牺牲。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的只有13岁。

  1939年2月,姚新一奉命率领一支由10余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从二路军总指挥部赴方正县省委秘书处旧址转移印刷物资和重要文件。他们冒着严寒,绕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走了3天3夜才到达。在他们完成任务返回总指挥部密营的途中,在牡丹江西岸莲花泡的山谷中,突遭400多敌人的袭击。枪声、炮声、喊声响彻山谷,在发疯一般的敌人面前,小部队在姚新一的带领下,同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斗。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年仅32岁、正在指挥作战的姚新一头部中弹英勇牺牲,他用年轻的生命报效了他无比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姚新一的牺牲,激起了战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与愤怒,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枪口喷射着愤怒的子弹,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退缩。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听到姚新一和小分队全体战士壮烈牺牲的噩耗后马上派一支小部队找到烈士们战斗的地方,将烈土们的遗体掩埋在莲花泡西岸的一棵苍翠的古松下,并为烈士们召开了追悼会……

  抗日英雄,人们永远怀念。

  (朱盾 记者 毕玮琳)

  (本版图片由永吉县文旅局提供)